山理工人小程序
校友总会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一人双岗"计划
改革攻坚进行时丨山东理工大学“一人双岗”计划助推校城深度融合 人才共引共用机制让发展更有“底气”
作者:王巧玉
发布时间:2020-12-01
阅读次数:38

“以往在企业兼职,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现在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出得学堂、进得厂房。”谈起 学校实施的“一人双岗”计划,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的李波老师一脸兴奋。

“一人双岗”计划的出台,让山东理工大学的博士、教授名正言顺地成为学校与地方协同指派、企业和个人双向互选的“科技副总”。

目前,像李波这样忙碌于学校和企业两点一线的博士及高层次人才还有200多人,这其中有二级教授、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青年海归。作为学校“一人双岗”计划选派对象,他们身兼两岗,一岗在学校,一岗在企业,以挂职“科技副总”的方式,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融合发展的桥梁与纽带。

“就职理工,服务淄博” 新理念催生新作为

早在2016年,学校就与驻地淄博市签订了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九大工程”,创新校城融合发展新格局。双方坚持“大米小米一起熬”的融合发展理念,将山东理工大学这个“小米”与淄博市这个“大米”掺到一起,“熬成一锅甜美的粥”,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成“一家人”,由此实现各自目标和共赢发展。

以“九大工程”为依托,学校和淄博市在平台建设、项目合作等方面进展迅速,硕果累累。但是,项目合作的方式虽然成效易显,但黏合度不够紧密,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合作的可持续性不够强,也不利于平台建设发挥更长期的作用。学校在总结近年来校城融合发展工作的基础上,敏锐地意识到,要最大化地发挥校城融合效应,必须抓住“人”这个关键要素。于是,在2019年底举行的第三届学校与张店区融合发展合作论坛上,学校党委书记吕传毅正式提出“一人双岗”计划,让“就职理工,服务淄博”理念落地开花。

“一人双岗”计划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思考和长远谋划。

一方面,这源于山东理工大学近年来大力实施的“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着力打造的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和高水平管理服务队伍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突破1100人,具备了充足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底气”才能更加深厚。

另一方面,学校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获取更多支持,通过积极融入地方不断强化高校服务社会职能,更好地发挥“动力源、助推器、人才库”作用。这也是学校从社会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

同时,专业教师在为企业和社会解难题、作贡献的同时,能够增长才干、提升能力,反哺教育教学,在企业实践中锻炼提升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将科技创新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对破除“唯论文”的科研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无裨益。

应运而生,乘势而行 “科技副总”担当“三角色”

作为一名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的车辆工程专业博士,李波这几年和多家企业有过交流合作,但因为没有政策扶持,无论是项目对接还是后期的责权利收益等问题均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容易出现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效果不好和项目研究成果效益估值较低等问题。比如他前期研发的发动机进排气系统驱动器,在实验室得到的实验数据很好,但由于未能和企业充分挂钩对接,忽略了发动机实际工作中的复杂环境条件,导致驱动器的实际工作效果却一般,延缓了项目的整体研发推进速度。

早在多年前,应企业要求,山理工就有很多博士、教授与企业开展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对他们的积极作为,学校虽然一直鼓励支持,但并未作出系统谋划,未在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和明确。而在“一人双岗”计划出台后,更有利于他们切实了解企业技术瓶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除了“位子”,学校还给了“科技副总”一定“实权”。按照计划,企业根据主营业务及研发实际,先行提出“科技副总”具体需求,学校按照企业需求,选派符合条件的博士或教授并联系双方对接,通过深入了解相互情况,如双方没有意见,可进入1个月的挂职试用期,试用合格后双方签订聘用协议,聘期至少1年,之后可根据双方合作情况长期聘任。聘用期间,企业为“科技副总”颁发聘书,并提供每月不少于1000元的补贴,与企业有其他科研项目合作的,双方签订技术开发合同,研发费用另行计算。挂职期间,教师的人事、组织关系不发生变动,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提下,按照每月在企业办公时间不低于2天的标准自行确定工作时间。

对于“科技副总”的角色职能,学校寄予厚望。围绕履行好岗位职责,吕传毅作了三个形象的比喻:企业的“开发科科长”,山理工的“办事处主任”,山理工的“形象代言人”。

作为企业“开发科科长”,“科技副总”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紧盯企业产品需求,围绕如何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认真研究,助推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增加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干好山理工“办事处主任”,“科技副总”要勇于担当,做好“二传手”,积极承担、协调推介校内研发成果,联系横向课题,推荐毕业生就业,设立学生实习实训场所,争取设立企业奖学金等,在为企业作贡献的同时,努力为学校争取更多办学资源。

当好山理工“形象代言人”,“科技副总”要踏踏实实地工作,把企业的事情当成分内的事情来做,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和企业的规章制度,保守工作秘密,对于相关知识产权要界定清楚归属。要少讲条件、多作贡献,在履职尽责中做好表率、树立形象。

企业获利,师生受益共赢发展再扬新风帆

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郭恺博士担任淄博泰宝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入职企业后,他得以有机会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高级工程师开展技术交流,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企业建言献策,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长期困扰企业的某原材料溶剂残留量超标问题,郭恺经过与企业人员反复论证和研究后,借助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先进的气相色谱仪,运用专业技术手段,精准地表征原料中的溶剂残留量,帮助企业更加准确地分析原料纯度,从而为企业实现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后续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副总’的到来,让我们企业的产品研发得到很大提升,新产品研发思路更为清晰,一系列新品研发计划正在逐一落实,公司更具发展后劲与动力。”山东铭城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向阳面带喜悦、信心满满。

学校高层次人才与淄博市企业签订“科技副总”合作协议

信心满满的不仅有获利的企业,还有受益的山理工师生。

化学化工学院2018级研究生张曼琦师从该院的李德刚博士。李德刚与山东慧科助剂股份有限公司长期合作,在担任该企业的“科技副总”后,合作更加密切。由于经常跟随导师到山东慧科公司开展工作,张曼琦不仅体验了各个生产环节,开阔了眼界,还利用山东慧科的先进设备做相关测试,完善自己的科研数据,同时把自己制备的一些样品送到企业进行生产线测试,获得了一系列第一手资料。根据企业需求,张曼琦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设计,最终获得了兼具多种功能的新型高分子助剂。以此助剂为基础,张曼琦参加了山东省大学生高分子实用技术大赛,并荣获一等奖。

“我正在准备参加第八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跟随‘科技副总’李老师的经历,让我不仅了解了生产实际,而且开拓了学术思路,完善了自己的课题,对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张曼琦信心满满地说。

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融合发展构建新格局

山东理工大学扎根齐国故土,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深受齐文化尊贤尚功、兼容并蓄之风浸润,与当地政府和社会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双方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学校与各区县、企业对接合作进展迅速,项目引领示范效应逐步凸显。

自2016年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以来,校地双方依托“九大工程”,在人才政策落实、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学校已经获得地方政府1.42亿元的经费支持,这被誉为学校与淄博市校城融合发展的“第一版”。

随着今年6月山东省教育厅与淄博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山东理工大学,校城融合发展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升级版”。

“升级版”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一机制”“一空间”“六平台”。具体来说,“一机制”就是学校与淄博市共建高层次人才共引共用机制,将之前提到的共引共用机制进行到底;“一空间”就是由校地双方合作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的“齐创大厦”,将其打造成鲁中地区的小型“中关村”,既为驻淄企业科技研发服务,也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和实习实训场所;“六平台”就是地方支持学校建设高端智能装备技术研发平台、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平台、智慧农业创新平台、高端化工与新材料创新平台、齐文化协同创新平台和融合发展创新服务平台。

今年9月1学校举行“科技副总”校企合作工作专题培训会,党委书记吕传毅在会上对“就职理工,服务淄博”理念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解读。围绕这个理念,学校和淄博市提出建立人才共引共用机制,而“一人双岗”计划,让学校的博士、教授去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就是落实人才共引共用机制的具体举措。

“一人双岗”计划目前已在淄博市辖8个区县落地实施、布点开花,学校220余名“科技副总”已经上岗,距离学校5年之内实现1000名博士、教授挂派1000家企业的“千人千企”目标更进一步。“这对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争取办学资源,实现学校和淄博市的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委书记吕传毅目光如炬、坚定刚毅。

(山东教育新闻网 2020-10-24 http://www.sdjyxww.com/gjkzt/21982.html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伟


母校昔颜
校友总会公众号